學術論文(漢文部分)——藏傳佛教信仰與文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10:55:55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七)藏傳佛教信仰與文化研究

張海娟和楊富學的《論裕固族藏傳佛教信仰的形成》(《中國藏學》第 3期),認為元明時期,鎮(zhèn)守于河西西部和西域東部的蒙古豳王家族與河西回鶻保持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蒙古豳王家族對藏傳佛教的推崇與支持,受到回鶻僧徒的歡迎,紛紛皈依藏傳佛教;該家族盡管在政治上處于支配地位,但在文化上卻頗受回鶻影響并逐步回鶻化。藏傳佛教如同黏合劑,將二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促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裕固族的誕生。這個新民族一方面以藏傳佛教為共同信仰,從而有別于信仰伊斯蘭教的新疆維吾爾族,另一方面又以回鶻文化為基石,也與今天的蒙古族迥然不同。

尼瑪倉覺和才項卓瑪?shù)摹稄母?隆皺嗔υ捳Z”視角解讀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傳記世俗化傾向》(《西藏研究》第 4期)提出:清代西藏世俗掌政人物傳記的產(chǎn)生,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是由于 18世紀前期西藏世俗力量把握地方政權,使得世俗權力的代表或權力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成員認為需要以話語的力量,達到其“合理性”,即由各種社會權力構造和選擇話語,旨在爭取和維護某些人的利益和優(yōu)勢地位的有說服力、影響力的“說法”?;谶@個理念來探討和解讀清代西藏世俗掌政人物傳記,有助于我們從不同的視角解讀清廷治藏策略和西藏地方的實際情況。

徐長菊和蔡秀清的《互助土族藏傳佛教信仰現(xiàn)狀研究——基于對互助佑寧寺與信眾之間互動關系的觀察》(《西藏大學學報》第 4期),基于長期實地考察的第一手資料,結合相關文獻,選取互助土族地區(qū)藏傳佛教寺院和信仰群眾互動關系為案例,分析了土族信仰藏傳佛教的現(xiàn)狀和特點,認為土族民眾的藏傳佛教信仰是一種重功能而輕本體的形式,而“世俗化”和“現(xiàn)代化”則是土族僧人信仰的特征。

彭曉靜的《岷州大崇教寺興衰及其對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第 2期)對岷州大崇教寺進行了研究,這座寺院是明代西北地區(qū)規(guī)模宏大而頗具影響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是明代岷州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的中心。由明而清,由于受政治、經(jīng)濟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崇教寺的發(fā)展也由盛及衰。大崇教寺的興衰歷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藏傳佛教在岷州地區(qū)所發(fā)生的變化及藏傳佛教對其本土文化的沖擊。

楊勝利的《伊利亞德宗教現(xiàn)象學視域下的西藏宗教》(《西藏研究》第 6期)介紹了美國宗教史學家、宗教現(xiàn)象學家伊利亞德,他不僅對世界各大宗教都有研究,他的西藏宗教研究也極具特色。他以宇宙—住所—人體一本同源的神話結構模式,分析了苯教和前弘期佛教以前西藏傳統(tǒng)宗教即人的宗教存在的源頭,認為西藏宗教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傳統(tǒng)宗教(即人的宗教)、苯教、藏傳佛教這樣一個發(fā)展軌跡;又從神話的同構性與藏傳佛教的宗教改革等方面論證了西藏各宗教的融合性、綜合性特征。同時利用宗教現(xiàn)象學的方法,分析了光在傳統(tǒng)宗教中的宇宙論功能、苯教中的本體論功能以及在藏傳佛教修行中靈魂解脫的基礎性作用。

邱熠華的《康薩仁波切與能海法師的師徒往事——兼論民國時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西藏研究》第 6期)一文,對民國時期的漢藏佛教文化交流進行了研究,認為這種交流增進了漢藏民族團結的民意基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文章認為,作為中國現(xiàn)代佛教界著名人物的能海法師,為藏傳佛教在內(nèi)地的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民國時期他與拉薩哲蚌寺高僧康薩仁波切的師徒往事,可謂漢藏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赌芎I蠋焸鳌贰犊邓_喇嘛傳》及《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檔案選編》等漢藏文文獻史料記載了能海法師兩次入藏、師從康薩仁波切學法的史事。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