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木揚·凱朝、易文文: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歷史脈絡及重要人物

發(fā)布時間:2021-12-23 13:55:39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嘉木揚·凱朝 易文文 | 責任編輯:

【摘要】佛教源于古印度,佛經最初所使用的語言是巴利文和梵文,傳到中國后,分別翻譯為漢文、藏文、蒙古文、滿文、傣文等多種語言,為中國人提供了了解和學習佛教經典的契機。佛教傳到中國后,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醫(yī)學、建筑、繪畫、石刻等方面產生影響,佛教本身也結合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思想與民間習俗又有了新的變化發(fā)展,這是早期佛教中國化的表現之一,對漢藏蒙滿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歷史性貢獻。在當代社會,佛教中國化在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國際交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交流等方面也都發(fā)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藏傳佛教;中國化;歷史脈絡、重要人物

【第一作者簡介】嘉木揚·凱朝,男,蒙古族,1963年生,遼寧阜新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西藏》2021年第5期,原文略有刪節(jié)。

【中圖分類號】B946.6;D635

佛教在西藏傳播的踐行者:松贊干布

印度佛教在我國西藏傳播的過程,首先是松贊干布(公元7世紀)時,開始用藏文翻譯佛教經典,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松贊干布派大臣吞彌·桑布扎赴印度系統(tǒng)學習梵文和佛學,又迎請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和8歲等身像入藏,建造了小昭寺和大昭寺。吞彌·桑布扎學成回到吐蕃后,借助梵文元音和輔音字母,并結合藏語聲韻,創(chuàng)制了藏文,開始用藏文翻譯梵文佛經,《華嚴經》等諸多大乘佛教經藏開始在西藏傳播。自此,以新制的藏文譯成的佛經被稱為《甘珠爾》。

(雨后大昭寺。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赤松德贊(公元8世紀)時,從印度迎請親教師寂護、軌范師蓮花生等高僧大德弘傳佛教,建立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桑耶寺,為7位吐蕃貴族青年剃度授戒;赤祖德贊(公元9世紀)時,崇信佛教,禮遇僧人,修建佛教修行院和講經院,下令厘定藏文字,修訂早期譯出之經典。

從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推行佛教到9世紀中葉朗達瑪興苯滅佛,這是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公元10世紀末,西藏進入封建經濟發(fā)展時期,新興的封建主再度興佛,形成多個教派。公元13世紀,在元朝中央政府支持下,薩迦地方政權統(tǒng)轄西藏政教,這時西藏的佛教再度蓬勃發(fā)展,藏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藏傳佛教“后弘期”。

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編訂從松贊干布時期開始至宗喀巴時代歷經800多年方告完成,參加譯著的有中外各族名僧,依據的版本有梵文、克什米爾文、漢文等,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等地的較大規(guī)模寺廟的印經院都雕刻有藏文大藏經?!陡手闋枴泛汀兜ぶ闋枴返姆g成果對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影響頗大,匯編、刊刻、流通《甘珠爾》和《丹珠爾》,為藏傳佛教中國化的發(fā)展和藏民族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文化使者: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

在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長河中,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影響較大。文成公主進藏和親時攜帶有佛像、佛塔和佛經等物品。途經青海玉樹時,她在貝納溝住了多天,并在崖壁上刻寫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里后來建有文成公主廟。在佛經翻譯方面,無論是文成公主帶去的漢譯佛經,還是梵文佛經,不翻譯成藏文就難以流傳和修持。文成公主是吐蕃翻譯漢地佛經的倡導者??梢哉f,在佛教初傳西藏時,文成公主對當地佛教的生根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文成公主廟。中新社記者魯丹陽攝)

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之前,吐蕃的佛教剛剛遭遇了一場災難,在佛苯斗爭的過程中,贊普赤德祖贊掌權初期的苯教勢力占據了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這使原本影響甚微的佛教發(fā)展更是到了雪上加霜的地步。而文成公主入藏帶來的原供奉于小昭寺中的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也被迫藏匿于大昭寺,以免受到毀壞。金城公主為倡興吐蕃佛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這尊佛像,繼續(xù)供奉在大昭寺內。在金城公主的建議下,赤德祖贊派大臣到大唐求取佛教典籍,并將避難的和闐僧人接到邏些(今拉薩),建寺收留他們,并令其為吐蕃的佛教發(fā)展出力。

審時度勢的愛國智者:薩迦班智達

13世紀闊端王給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祖薩迦班智達發(fā)送“闊端通達親書”。薩迦班智達接到信函后,帶領幼小的兩個侄兒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前往蒙古地區(qū)傳法。按照史書的記載,薩迦班智達是為了西藏的佛法和眾生的安樂,不顧自己年邁體弱,甚至不顧性命,心中懷著一種誓愿動身前往蒙古的。其間,向西藏地方各個勢力領袖人物寫信,陳述利害,勸說歸順,促使蒙藏關系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元朝中央政府實現了對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轄和治理。

(反映涼州會盟的唐卡)

涼州會盟結束后,薩迦寺僧眾前來請薩迦班智達返藏,但是,這位已經完成和談使命的老人,只是給吐蕃各寺廟弟子捎去了很多布施和禮品,贈送《入菩提道次第論》等佛法著述,其本人并未返回西藏,而是在闊端王的支持下,駐錫涼州幻化寺,專心著書立說、講經傳法,開始了新的弘法使命。在涼州期間,薩迦班智達調整了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社會地位和宗教地位,向蒙古王公貴族和上層人物傳法,極大地促進了藏傳佛教在蒙古當地的社會影響。由此開始,藏傳佛教開始在涼州及青海等地傳播開來,安多藏族、河西走廊漢族、蒙古軍官兵等僧俗民眾,開始接受和信奉藏傳佛教,而共同的信仰,也加深了漢、藏、蒙等各族人民的感情。

以顯宗立宗,強調僧人戒律的學者:宗喀巴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繼承阿底峽的教法,撰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論著,他主要依據對中觀、般若、戒律、俱舍、因明等學說的廣大聞思,在此基礎上聚集了戒行清凈的善巧、戒嚴、賢善三功德而最終獲得顯密證悟的境界。宗喀巴排斥神通和幻術,以顯宗立宗,為藏傳佛教承前啟后、倡導顯密兼修、先顯后密的僧人學修制度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了西藏后期的整個寺廟教育模式。

(甘丹寺宗喀巴修行洞里的宗喀巴自顯像。楚翹攝)

宗喀巴特別強調戒律的重要性,提倡修持者尤其是僧眾,外表應該以聲聞乘的形象約束自己的穿戴與言行,內心以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修持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西藏當時盡管佛寺眾多,但刻苦學佛者日漸減少,佛法事業(yè)日漸衰微,寺廟僧人戒律松散。宗喀巴親眼目睹了藏傳佛教衰落的景象,決心整飭風氣,重振佛法。宗喀巴對僧人戒律的改革包括:健全僧團組織,加強寺廟管理,主張寺廟學經組織與經濟機構分開,強調僧人必須恪守戒律和本分,不得參與干預世俗事務,不得娶妻和縱情酒色等。這些僧規(guī)戒律對藏傳佛教健康傳承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藏傳佛教中國化的突出貢獻者:十世班禪

1987年9月1日,經十世班禪和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倡議,在北京西黃寺創(chuàng)辦了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十世班禪為培養(yǎng)藏傳佛教弘法人才,從各大藏傳佛教寺廟聘請德高望重的活佛、高僧來為學員傳授顯密經論,當時的學員大多是各大藏傳佛教寺廟的轉世活佛,還有少數青年學僧。成立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是十世班禪的宏愿。他曾指出:“藏傳佛教以悠久的歷史和舉世聞名的經典著稱于世,我們必須繼承和發(fā)揚,作為活佛肩負著這一重任,國家和信教群眾對你們寄予很大希望?!?/p>

(十世班禪給毛主席的獻詞。楚翹攝于民族文化宮展覽館)

十世班禪創(chuàng)立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有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大特點:1.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招收各藏傳佛教寺廟的活佛和優(yōu)秀僧才,體現和繼承了宗喀巴大師的“愛眾同仁大悲心”的平等包容思想,續(xù)佛慧命,是藏傳佛教界的大事;2.十世班禪沒有分別心,藏傳佛教各大小教派(包括苯教)的活佛以及優(yōu)秀僧才都有來北京參加系統(tǒng)學習的機會,這也是歷史性的創(chuàng)舉;3.十世班禪考慮周全,迎請各大教派善知識和高僧大德為學員教授各宗派的傳承法脈、教理教規(guī)和該派的重要特點;4.十世班禪愛國愛教與時俱進,迎請國內最好的漢語文、歷史、政治教師為學員授課,使藏傳佛教中國化推進了一步;5.十世班禪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到佛學院指導工作,為學員傳授各種大小密教傳承和灌頂等儀軌。這是十世班禪為了祖國的未來,藏傳佛教的傳承,繼承發(fā)揚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具體體現。

歷代班禪尤其是十世班禪繼承和發(fā)揚佛陀和宗喀巴大師“慈心無礙、行愿無盡”的菩薩行,幾十年如一日,勤奮不倦,愛國愛教,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圓融無礙。他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加強民族團結,為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十世班禪行愿無盡、慈悲喜舍、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大師的治學方針和治學精神是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典范。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