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彥超、裴圣愚等: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的思考

發(fā)布時間:2024-11-25 10:20:20 | 來源: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內(nèi)容摘要】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對于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敘事體系,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實現(xiàn)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提升交叉學科門類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水平都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相關領域深厚的理論基礎、高水平的研究機構、豐富的學術成果、扎實的工作積累,已經(jīng)為試點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做好了準備。按照交叉學科定位,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共同體與當代世界等重點方向,積極培育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將極大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中華民族

【作者簡介】金彥超,男,講師,主要從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裴圣愚,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陳天瑤,女,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來源】《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期。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實踐教學”(項目編號:23005)。原文編發(fā)時略有刪節(jié)調(diào)整,注釋從略。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指示要求,近年來,國家民委直屬高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2021年以來,國家民委直屬高校突破單一學科的知識局限,按照交叉學科范式培育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方法,聚力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構建,在教學科研、師資建設、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例如,中央民族大學按程序自主開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二級交叉學科建設工作。盡管學界在20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過關于中華民族文化學、中華民族學、中華學,以及中華民族凝聚力學的討論,但與當前立足中華民族共同體優(yōu)化學科設置有著本質(zhì)不同。所以,進一步回答好為什么要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進一步厘清這個新學科的內(nèi)涵、范圍,進一步探討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對于凝聚社會共識,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的時代背景

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是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是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xù)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開創(chuàng)黨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diào),要大力培養(yǎng)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正式寫入《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正式將“中華民族”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2020年8月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9月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工作的主線和“綱”,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nèi)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diào),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研究。特別是,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要優(yōu)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把準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著力解決我國民族學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系所左右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的重大議題,也是一項兼具學理性和實踐性的時代課題。各國學術界歷來都重視思考自身的民族問題。從拿破侖時代開始,民族問題就成為西學的核心議題之一,范圍覆蓋了政治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哲學、語言學和思想史研究等諸多學科領域。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美戰(zhàn)略博弈日趨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必然“投射”到國內(nèi)民族領域,西方對我打“民族牌”的挑戰(zhàn)與日俱增,國際消極思潮“倒灌”風險不斷加劇,境外民族分裂勢力對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斷上升。這些現(xiàn)實情況都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縱觀國內(nèi)國際,審時度勢,我們需要盡快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及其人才培養(yǎng)體系,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把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二、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的必要性

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戰(zhàn)略舉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需要

作為一個開放的理論創(chuàng)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很多重大原創(chuàng)性論斷,包括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等,都是理論界亟待深化研究的重要問題。只有從學理上闡釋這一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工作思想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更加深刻領會其重大理論意義;只有著眼于民族工作新的歷史方位深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充分肯定民族工作取得的偉大成就,勇于直面民族領域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才能準確地把握其重大實踐意義;只有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歷史等不同維度,統(tǒng)籌研究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重點任務,才能實現(xiàn)民族工作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所以說,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是為深刻闡釋這一重要思想提供學理支撐和理論支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敘事體系的需要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發(fā)展進程中的獨特現(xiàn)象。近年來,西方借所謂民族議題在國際上抹黑我國的行徑愈演愈烈,一些西方學者炮制“征服王朝論”“內(nèi)亞史觀”“新清史觀”等錯誤史觀,在解構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同時,利用多元文化主義沖擊中華文化的整體性和主體性,企圖遏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如果學科設置主體不明、學術體系割裂分散,就會造成話語體系缺失,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在民族事務的國際話語權。因此,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著力解決我國民族學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系所左右的問題,既是一項緊迫的學術任務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必須在學科交叉融合基礎上,探索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作為交叉學科的獨立理論和概念體系,提煉出中國自主、學界公認、影響世界的標識性學術概念來填補我國當前學科體系中的空白,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為依托,構建中華民族敘事體系、敘史體系、話語體系。

(三)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的需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推進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最終目標。當前,制約我國民族團結的矛盾和難點長期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存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任務越來越緊迫艱巨。所以,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可以在理論研究、實踐分析、智力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從而有效應對和解決國內(nèi)外復雜的挑戰(zhàn)。

(四)實現(xiàn)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需要

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通過深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等重點實踐路徑以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但是,當前民族工作中存在著理論滯后于實踐發(fā)展,缺少主體學科等薄弱環(huán)節(jié);其他學科囿于傳統(tǒng)認識,欠缺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理論自覺和學術擔當,致使研究隊伍難以聚力;在推進重大項目中整合學科力量更多依賴行政手段,各學科缺少經(jīng)常性自主性深度溝通的長效機制,尚未實現(xiàn)有效的交叉融合,難以發(fā)揮交叉學科優(yōu)勢;沒有培養(yǎng)專門人才的學位授權點,后繼乏人等。因此,通過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實現(xiàn)多種學科交叉融合,有助于豐富和發(fā)展黨的民族理論,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

(五)提升交叉學科門類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需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人才隊伍是基礎、是關鍵。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極強,理論實踐要求高,涉及領域范圍廣,對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無論是培養(yǎng)從事民族領域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的學術隊伍,還是建設“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態(tài)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民族地區(qū)干部隊伍,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專業(yè)知識的人才。從近期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黨校和其他研究機構缺乏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人才,各級黨政部門下屬的政策研究機構,尤其是統(tǒng)戰(zhàn)、民族工作部門等缺少具有相關理論基礎的行政管理人員;從長遠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后,師資供需矛盾將進一步突出,人才需求的缺口將呈擴大趨勢。所以,在有關高校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可以不斷滿足穩(wěn)定的成規(guī)模的人才需求,服務國家戰(zhàn)略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要。

三、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的可行性

截至目前,我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教學、科研進行了積極探索,成立了一批國家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批準了一批相應的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開設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系列課程,為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共同體和民族融合的思想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精髓,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大家庭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與共同體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交會,是馬列主義關于共同體和民族融合理論的中國實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了理論根基。同時,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史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了豐厚文化給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文明延綿幾千年從不中斷,是我們構建學科體系、做好學術研究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所在。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確立,標志著我們黨對民族工作規(guī)律認識的歷史性飛躍,提煉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論依據(jù)。

(二)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機構

2020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聯(lián)合發(fā)文,確定設立首批10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級研究基地和5家研究培育基地。2023年,第二批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增加至28家。這些研究基地和培育基地的設立,奠定了開展高水平科研的基礎。此外,國家民委在有關單位設立了31家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涵蓋了高校和科研院所,進一步完善了科研布局。特別是國家民委直屬高校都成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等教學、科研機構,整合多學科師資和學術力量,持續(xù)深化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三)具有豐富的學術成果

近年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圍繞“共同性”和“融合性”,組織一大批學者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展開了多學科交叉研究,推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國家社科基金立項了一批重大研究項目,比如“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研究”“明代少數(shù)民族詩文文獻輯錄與文學交融研究及其資料庫建設”“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維吾爾文、哈薩克文譯本的接受、影響研究及其數(shù)據(jù)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策略研究”“中華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研究”等,從不同領域支持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不斷涌現(xiàn)的最新理論成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注入了學術活力。

(四)具有扎實的工作積累

目前,《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程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工程,已產(chǎn)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國家民委圍繞“三交史”編纂整合了一批高水平學者集中攻關,對相關教學科研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國家民委直屬高校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科研進行積極探索,依托相關教學、科研機構,率先組織編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校本講義,面向本科生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同時,相關高校還深度參與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程,創(chuàng)辦《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期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課程群,凝練學科定位和研究方向。2024年2月,具有顯著交叉學科特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國家統(tǒng)編教材正式出版發(fā)行,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四、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的基本方案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的設置,需要基于我國學科體系現(xiàn)狀,綜合考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現(xiàn)實需求。

(一)目標定位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考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的現(xiàn)象、本質(zhì)和規(guī)律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為研究重點,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現(xiàn)實問題為主要研究領域。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學、政治學、中國史、世界史、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考古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等一級學科融合發(fā)展而成的一個新興交叉學科。該學科設置碩士、博士培養(yǎng)層次,著眼于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水平人才。

(二)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通過對搜集到的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檔案資料、文獻古籍、公開出版書籍刊物等資料進行研究,從中提煉共同體思想,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相關問題的理論內(nèi)涵。

歷史研究法:通過搜集有關中華民族歷史資料,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從整體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和演變進行系統(tǒng)分析,深刻剖析其發(fā)展規(guī)律。

田野調(diào)查法:學習借鑒相關學科研究范式,把田野調(diào)查作為重要研究方法。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真實情境中,以參與觀察、訪談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準確把握和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

比較研究法:梳理比較不同的理論資源,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中國化實踐,是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理念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是對西方傳統(tǒng)民族國家理論的全面超越。

(三)學科范圍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按照交叉學科范式構建,主要包括5個方向。

1.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本方向聚焦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自然共同體”“虛幻共同體”和“自由人聯(lián)合體”等共同體概念之內(nèi)涵、形成背景、發(fā)展歷程、實踐反思,以及構建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共同體的思想;聚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探析馬克思主義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及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的指導價值,從學理層面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與時代化;聚焦中外民族共同體理論的比較,重點以西方民族國家理論作為反面參照,闡釋“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的理論根源。

2.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本方向聚焦整體視角,重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史論,遵循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fā)展的道理、學理、哲理;聚焦“四個共同”,研究大一統(tǒng)歷史傳統(tǒng),闡明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團結統(tǒng)一的價值追求;聚焦各民族在經(jīng)濟、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全面搜集整理考古、古跡、文物及多民族歷史文獻中蘊含的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全面完整地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聚焦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通過比較研究形成對西方“征服王朝論”“內(nèi)亞史觀”“新清史”等錯誤史觀的批判。

3.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本方向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內(nèi)涵、結構、特點、演進規(guī)律等,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nèi)在機制與實踐路徑;聚焦厘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涵、價值、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基礎;聚焦中國共產(chǎn)黨結合中國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共同體的思想,總結其在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繁榮發(fā)展過程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經(jīng)驗;聚焦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五大重點任務”和需要正確處理的“四對關系”;聚焦各民族人口的大流動、大融居格局,構建全方位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4.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文明。本方向聚焦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探索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聚焦深入挖掘闡釋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意義,以及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探究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聚焦如何處理整體性和多樣性、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探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理論和路徑,關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聚焦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提煉反映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

5.中華民族共同體與當代世界。本方向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關系,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世界意義,表達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對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的國際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增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聚焦講好中國故事和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民族外宣工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外部挑戰(zhàn),對當前和將來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全面分析,提出科學的應對策略;聚焦當代世界主要國家的民族共同體建設,對其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tǒng)比較分析。

(四)課程體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課程體系由學科基礎課、專業(yè)主干課和專業(yè)方向課構成。主要課程包括,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概論、中華民族史綱要、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綱要、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概論、中外民族共同體建設理論與實踐比較、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研究范式與方法等,以及作為交叉學科應開設的各相關學科重要課程。

(五)招生培養(yǎng)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政治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培養(yǎng)滿足國家戰(zhàn)略需求的一流人才為目標,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共同體與當代世界等5個方向,逐步構建以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重點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著力培養(yǎng)政治素質(zhì)高、歷史使命感強、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學術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善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各類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的交叉學科人才。

(六)學位授予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具有綜合性和交叉性的顯著特點,可設在交叉學科門類下。獲得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授予權的培養(yǎng)單位,綜合考慮專業(yè)人才需求和人才知識要求,依托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學、政治學、中國史、世界史、教育學、哲學等相關一級學科基礎,結合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方向,依據(jù)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和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按照交叉學科門類學位授予辦法可授予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法學、歷史學、教育學、哲學等學位。

(七)就業(yè)去向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主要為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智庫、黨政機關等單位和基層相關部門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主要包括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從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師資隊伍,在各類研究機構和智庫中從事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的專門人才,在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中從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分領域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

五、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與相關一級學科的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作為交叉學科,在學科研究領域和方向、人才培養(yǎng)定位和目標等方面,與相關學科既有聯(lián)系又有明顯區(qū)別和清晰界限,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和特色。根據(jù)2024年1月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官網(wǎng)發(fā)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密切相關的一級學科主要有民族學(0304)、中國史(0602)、世界史(0603)、政治學(0302)和社會學(0303)。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與民族學的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和民族學是交互共生、相互促進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離不開民族學為其提供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但傳統(tǒng)的民族學更側(cè)重于單一民族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為研究對象,更側(cè)重于從“共同性”和“融”的視角探討民族共同體新形態(tài)。而且,民族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研究領域和主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則強調(diào)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從多學科、跨學科視角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研究。當然,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建設也將有力推動民族學在學科目標、對象、屬性、內(nèi)部結構上的調(diào)整建構。民族學現(xiàn)設置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華民族學、人類學與世界民族3個二級學科。就實際情況看,許多院校可依托民族學下中華民族學二級學科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與中國史、世界史的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對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的回溯研究,離不開歷史學特別是中國民族史、世界民族史。但兩者有著顯著區(qū)別,中國史和世界史研究人類既往的歷史,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不僅研究歷史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使命的學科,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歷史學中的民族史研究往往以單一民族歷史為主,側(cè)重少數(shù)民族史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研究的是大陸各族同胞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的共同歷史;歷史學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更加注重宏觀理論研究和敘事體系構建。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與政治學的關系

政治學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提供了部分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路徑有著指導意義。特別是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上,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與政治學的研究目標一致。但兩者也有明顯區(qū)別,政治學議題比較廣泛,包括中國政治、國際政治、外交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等,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著重關注的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問題。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學與社會學的關系

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尤其是其下設的人類學二級學科。社會學主要研究社會問題,比較偏重于應用,其中的人類學主要關注“文化”,重點在于提供一套認識和理解文化的方法與視野,建立一套看待和研究人類文化的知識體系、理論和思想觀念。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研究的是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關問題,并不局限于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或者文化問題之中。

六、結語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重塑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知識體系。這不是某一個學科可以獨立完成的。通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發(fā)展,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民族共同體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觀照、以新時代為觀照,立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舉措,將極大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